全部博文
10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葛晓晶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前两节课学生了解到光在空气中、水中直线行进,行进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如镜子会发生反射,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光在行进中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既告诉学生本节课研究的仍是光,也让学生明确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同时在了解了光的折射后过渡到透镜,我也明确告诉学生根据光折射的原理人们制造了透镜,使学生不会将光的折射和透镜分裂为两个不同的内容。


二、联系实际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我通过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铅笔变粗、变折了了解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其实学生并不明白光的折射与铅笔变粗变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出示了一张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图片,学生清晰得看到光束在水面处发生弯折,同时又出示了透过玻璃方砖看铅笔,铅笔断裂成三截,加深了学生对光折射现象的认识。对于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关注得较少,我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照相机、摄像机、投影机等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这些物品的镜头就是应用了透镜,使学生不再感觉透镜离我们很遥远。


三、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真实得看到实验现象,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2人组的小组实验为主。主要有3个实验,一是观察插入水中的铅笔变折了,现象十分明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到;二是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学生在对比中很清晰得感受到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直观感受让学生牢牢记住了两种透镜的特点和区别;三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这组实验有难度,学生必须正确操作才能看到现象。为此我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本实验要求,理清楚实验应怎样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能力按照一定的步骤要求完成一项实验,因此自学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不能用凸透镜看太阳,调整透镜与白屏之间的距离等非常重要,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我对此进行了提示。学生的操作实验大约用了15分钟,有的学生操作规范,调整距离时很灵活,很快就看到了实验现象,尤其是看到凸透镜成的窗户、蜡烛火焰的倒像时,感觉很兴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这样玩,所以兴趣很高。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课堂教学具有随机性,真实的课堂总会有遗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仍有个别学生看不到清晰的现象。研究透镜的作用思路虽然很清晰,但部分学生在操作中随意性大。实验用品使用不当,实验方法不明确,个别学生的实验效果就不明显。尽管把时间尽量放宽松,但仍有个别学生看不到清晰的成像。由此想到的是学生实验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按照实验步骤选择实验用品进行实验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反复的实验中不断锻炼和提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