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课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
在写彩塑与壁画时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得形象、生动、逼真,而且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总写:总括全文,写作者的感受,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
面对这样一篇文章,我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1、认真阅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发现第2小节用点面结合、侧面烘托、运用修辞等方法写出了“精妙绝伦”的特点。2、在总结第2小节写法的基础上,比较第2、3小节的写法。并在阅读比较过程中,发现语言的精妙;在欣赏飞天图片后用四字词语仿写。3、学习第3小节时,补充资料,激发爱国情感,感受文化的灿烂。在整个过程中,师生是投入的,学生是有所得的,与第一次试上相比,课堂更为开放,教学已经“落地”了。
但是,听了薛校长的指导后,我豁然开朗。我还未能真正领悟这篇文章编者的用意。对于第2、3小节的学习,虽有写法的渗透,但还不够透彻,不够“味儿”。第2小节可以从200多尊,到3类,再到一尊,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第3小节可以从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4个方面再到一种(飞天),再用四字词语描写飞天,引导学生感受高度凝练的表达。第3小节的处理完全可以在学习第2、3小节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训练,而不必拓展太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