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反思
发布时间:2017-09-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潘虹

五上《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在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认为有两点处理地比较满意:

(1) 分角色表演,感受古诗问答式结构。

通过分角色表演,学生不仅感受到本诗的结构是问答式结构,还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组同学表演后,其他组纷纷补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表演越来越好了。

(2)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的题目和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

通过探究,发现寻隐者不遇的原因是隐者“采药”,而且“云深”,结合过去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学生很容易弄清在云雾缭绕的环境中,不容易找到隐者。

2.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所见》一诗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池上》、《小儿垂钓》,感受诗中塑造的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诗,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也是一首体现活泼可爱的儿童和乡村田园风光的诗歌。

3.领会对比手法的妙处。

我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袁枚刻画人物形象最打动人心的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让学生体会通过“振林樾”与“闭口”、“骑”与“立”的对比,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好画面。

不足之处:对作者写《寻隐者不遇》时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够深入。课前应充分收集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重建:

通过补充《推敲》一文,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贾岛对文学创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同时适当补充因为与韩愈结缘,贾岛还俗,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中的坎坷经历,从而明白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流露出对隐者仰慕、钦羡之情。

本课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要锻炼学生的情感的力量,做到以情感人。这就要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品味、感悟,领悟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总之,学生容易理解的,放手让学生学;不好掌握的,教师要注意引导,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