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主题来源于孩子的课间。尤其是一年级的老师们虽然上完了课,精神却高度紧张,是因为下课了,校园里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但许多孩子的欢笑声是令人担忧的:两个同孩子刚开始是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就如满月的小猫在挑逗对方,这时脸上还有笑容,可是过不了多久,便演变成一场闹剧,如果情况严重,便大打出手,直到彼此眼泪鼻涕一起上为止,至于“快乐”早就烟消云散了;有一些孩子勾肩搭背,你推我搡,不一会儿便扭在一起,在地上打滚,身上的衣服俨然成了抹布;还有一些孩子在教室里围成一堆,正在斗橡皮,玩铅笔,文具被他们改造成了玩具,……孩子们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的游戏比较单调,再加上一年级孩子精力又显得十分旺盛,所以有时不时会出现下课与校园文明礼仪相违背的现象,有些孩子屡教不改,花费了老师不少精力。但是也有一些会玩的孩子。他们将常见的短绳跳出了花样,跳出了精彩。从孩子们喝彩声和加油声中,我看到了儿童灵动的美。孩子在课间活动中一举手,一投足,都闪现出儿童的灵性,反映着人的天性。孩子在与绳共舞时,情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有的孩子胆怯,不敢跳绳,鼓励他战胜困难,学会了跳绳;有的孩子生性好动,常受批评,在跳绳中发挥特长,赢得赞美;有的孩子争强好胜,不会合作,在跳绳中学会谦让、配合……绳,使孩子们情性陶冶!
本节课的目标是:
1、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拥有一个快乐、安全的课间。
2、通过这次活动,更好地鼓励同学们创新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使学生学会在有益的活动中度过短暂的课间。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找到快乐。
整个主题班会活动由三个环节组成:
本课分为:导入阶段、展示探究阶段和拓展延伸三个阶段:
(一)、激趣导入阶段:
1、通过提出有小朋友想出了绳子的新玩法,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体验探究阶段
本阶段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运用游戏形式作为大舞台,让学生通过“闯关”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体验到与同伴合作那个成功的喜悦。本阶段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分别进行“花样单人跳”“多人跳长绳”“竹竿跳”“钻火力网”四个游戏的展示、这四大内容展示了由跳绳到玩绳的过渡,同时体现了从单人跳到多人跳长绳,再到小组合作完成的竹竿跳和钻火力网,由较为激烈的的动态到相对平和静态游戏的过渡。
1、在安排环节时,按照由单人—多人——集体,以及短绳---长绳、单绳—多绳等顺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向新的目标挑战,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配合。
2、单人花样跳版块的展示,通过抛出一开始玩得怎么样,而现在玩得这么好,让孩子自己通过之前跟现在的对比,明白当有了想法想要付诸实践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困难,只要不放弃并寻求他人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收获成功,让学生感受到这是创造带来的快乐。
3、多人跳长绳环节,通过层层推进的提问,引导学生自己讲出多人跳长绳的注意点。让学生明白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的帮助,由个人寻求他人帮助向小组内寻求同伴合作的转变,抓住资源提升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互相配合的点。游戏中处处讲求配合,如甩绳的人之间要讲究配合,甩绳与跳绳的人之间要讲究配合,先跳的人通过不断向前移动位置给后跳的人腾出地方也是配合,组内成员按照次序,一个接一个地玩,不争不枪也是配合,其次,通过抛出问题“怎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跳绳中去:这一问题,让学生敢于向更高的目标挑战,通过生生互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孩子的快乐弥漫开来,告诉孩子,敢于挑战也是种创造,且能收获更多快乐。。最后,采访甩绳的小朋友,提升学会配合,体现自我价值也是种快乐。
4、竹竿跳和钻火力网部分将游戏从跳绳过渡到玩绳,从较为激烈的游戏状态转向较为平和的游戏状态。让学生明白跳绳还有更有趣更安全的玩法,同时也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老游戏赋予新的玩法,体会创新带来的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播放绳趣的视频,引导孩子多动脑,多实践。
不足之处在于:
1、没有及时抓住现场资源,跳长绳部分有孩子跟甩绳的孩子耳语的时候,生生互动环节体验的孩子挑战反复失败时,孩子们自己调整次序跳
2、第一板块单人跳展示时,互动形式不够多样,展示的孩子有点紧张,除了可以师生互动,还可以生生互动,让下面的孩子提问,以此来缓解孩子的紧张。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比赛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3、竹竿跳部分,可以用更有趣的喊节奏形式,或者配上音乐,使游戏更具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