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的艺术》教学反思
“对比的艺术”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摄影作品、中外美术作品、以及生活中对比元素的使用,找到对比手法在画面中的运用,感受对比手法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和特色。
1.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兴趣。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生活化是指来源于生活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是在具体场合的情形、境界和情意。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开始的导入部分就是红色的沙发放在什么颜色的房间会比较醒目呢?还有同学高还是矮,通过对比才知道。简单的生活场景亲切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了。
2. 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后,这种方法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提高。
3.作业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是这样来布置作业的:根据老师发的材料,各组进行创作。用长条纸的同学要根据纸的外形构思构图,画纸盘的同学要注意盘子中心与盘子边缘的主次对比关系,剪纸同学在选择衬纸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对比,画瓶罐的时候可以在口、颈、肚、底等关键部位装饰,并有疏密变化。让同学们分组进行不同的作业,最后可以让同学们欣赏到不同的材料和手法创作一幅有对比趣味的作品。
本课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1. 小组合作虽然比较成功,但还有少数同学没有积极参与。我观察下来一小组的人数还多了一些,可以把六人改为4人或3人,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2. 作业的时间稍微短了些,有些学生还没来得急完成。美术课的通病就是作业在一节课内无法完成,前面欣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时间稍微长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