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夹竹桃》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4-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玉琴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文章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同时,在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夹竹桃的韧性。怎么样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在想象中体会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梦幻,并结合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了解,从而真正了解季老为什么喜爱夹竹桃,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

“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我让学生默读思考,让学生读读句子,圈圈画画,谈谈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从“一朵花败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并拓展《岩壁上的树》《青海高原一株柳》,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为做到这一点,我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想象,特别是借助文章的幻想部分,让学生模仿季老的手法,发挥自己想象,去天马行空。给学生空间,学生就能给你惊喜,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值得称赞。

一堂课上完,自己的课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备课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课堂中学生虽然大体上能跟住老师的脚步,孩子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是参与面不够,我想一方面是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孩子们性格方面变得内向,不愿意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不能积极去思考、去表达。再次,设计的内容较多,一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学生囫囵吞枣。

一直提倡一课一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学会懂得取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