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一课教学反思
刘露娟
《下雨了》是一节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生活的观察、直接感受和体验是美术学习的基础。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揭示下雨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激情;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不同画雨的方法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表演的方式激发学生感受和体验绘画情感的兴趣。孩子们创作的内容大致会偏重于两类,一是表现雨:用长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线、点表现出雨的大小,画出自己对雨的感受;二是表现雨中的情景,主要是表现人、动植物等在雨中的活动,有的可能是真实的回忆,也有的可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想象。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雨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进行创作,可以画、可以做,只要是自己的感受都是美的!
我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画晴天游戏的场景,然后很突然的听到打雷下雨的声音,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同时也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
对于中年级的儿童来说,强调体验,丰富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评价自己及同学的作品;比之教会他们画某某物体的画法获益更多,影响也更深远。一节快乐的课,带给同学们不仅是快乐的体验,同时也希望带给他们对生活的丰富的感受,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通过欣赏大量的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学习别人是如何来表现下雨了的场景的。我做了几个雨中人物的示范,打雨伞的,穿雨衣的,没打伞在雨中奔跑的,有的会创作的学生能画出与老师不同的动作,不会创作的,看了老师的范画也会画一些雨中人物动作了,还有的不擅长画人物的就画出了雨中的景色。作业效果不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还可以。
本节课还不足之处是:
对营造下雨的故事场景气氛还不够,学生对下雨的感受还没完全激发出来。自己的课堂语言的渲染力不够,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学生表现雨的方式比较单一,因为我没有强调这一点,示范中也只用了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