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关键能力,然后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计算教学往往多偏重于学生会算、算得快,而忽视运算能力的培养。其实,计算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思考,能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平日的教学,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习惯不好: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如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以至于自己也无法区分。
(2)计算过程出错:如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或加法忘记进位,尤其是连续进位更是学生的难点和易错点。
(3)自觉判断和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如25×12,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列竖式计算,不会利用25×4的固定搭配进行拆分简算。
为了减少学生计算方面的错误,我们不妨尝试一下:
第一,注重算理,善用错误。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加强学生对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本单元的算理教学并不难,学生有能力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行结构化的迁移,所以课上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尝试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填一填(仿照补充习题的格式,让学生写一写每一步表示几乘几)。潘小福院长一再强调:算理要教、要练还要考。并重视错例分析,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
第二,加强口算,巧用简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我们四年级组本学期开始各班学生都已养成习惯,利用口算本每天回家练一页,明天数学课的常规积累由小岗位组织集体校对,我则巡视判断哪些类型学生的题目掌握的不牢固,找准了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练习,针对性强了,效率也就提高了。还有对一些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题(举例:3000÷50,34×5÷34×5等形式)进行方法指导,前者应用商不变规律同时去掉末尾相同个数的零再计算,后者利用抵消方法进行巧算。还有计算时要求学生自觉利用简算,25找4、125找8等固定搭配可以拆分凑整简算,提高计算正确率。针对某些简化策略要进行些滚雪球式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巩固。
第三,自觉判断,灵活选择。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满足于学生会算、算得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思考,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要夯实口算和笔算教学,重视算理理解,使学生会算、算得对,更要灵活算,将灵活运算贯穿到计算的全过程,注重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数据特点进行灵活估算,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能力的培养。如数补第25页第7题,开始学生都是想到算出精确结果,其实可以利用估算方法先判断选择哪种电话机后,再精确算出总价。再如数补第26页第5题,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算乘积,在学生算第四列45乘160的积时,学生大都是根据前一列45乘40的积来计算,其实根据第2列45乘16的积更容易算,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直接在720后面添一个0就行。通过几次这样的对比练习,学生建立了初步的灵活选择意识和能力。
第四,培养习惯,持之以恒。
平时计算坚持每个学生必备草稿本(课作本下面留有专用草稿区),并定期检查,并持之以恒的培养和训练。
1.养成校对的习惯。学生把数学题从书本抄到作业本,从横式到竖式,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要求学生先认真校对一遍抄的数或运算符号是否正确,再进行下面的计算。
2.养成验算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类型,教给学生合理的验算方法,特别要重视用估算的方法验算。比如694乘以8等于5544,教给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693估成700(估大),用700乘以8等于5600,实际的积一定小于5600。还有可以指导学生用尾数判断法、积的位数判断法等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
养成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比如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让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看——数据有什么特点?有哪几种运算,是几级运算?有没括号等等;想——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想能否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使计算更简便等等。算——在前两步审题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
运算教学一定要突出重点,提升学生三大能力,包括提升学生计算审题中对数据的整体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根据问题选择计算方式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计算结果合理性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