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问题设计的学问。
一、通过问题指示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中描绘的场景和意境。如: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京城长安的大街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用“~~~”划出描写长安大街的语句。(2)交流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读一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大街上怎么热闹呢?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二、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更透彻地理解诗意。
如:你觉得这个节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难怪诗人又称这样的节日为——“佳节” 王维今年佳节倍思亲,去年呢? 明年要是还不回家呢?要是年年都回不了家呢?只要自己回不了家,这份对家的思念就会不断地——加深,这就是——倍思亲
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首先是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如:看到这样热闹的景象,王维的心情又如何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心情的对比。大街上的人们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快乐中,而王维却一人独自过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只是今年佳节倍思亲吗?你从哪个词能看出来?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王维每遇到节日都会思念家乡的亲人们,这是时间上的对比。此时,他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想到了王维家乡的亲人们过节的情形,而王维却是独自一人在外,这是场景的对比。
又如:王维独自一人生活在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 ),两地隔着( ),还有( ),这就叫——( )。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学生回答:是痛苦、是孤独、是难受、是伤心……“滋味”一词的提出,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深的乡愁,更好地读出了诗的韵味。
四、通过问题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如:在这些美好的节日里,如果你远在他乡,不能和亲人团聚,你会对家人或者朋友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来,静静地写一写。将诗中的意境和学生的生活融合到了一起。从王维、李白到王安石,到余光中,思乡的主题延展到了学生的眼前。实现了时空的穿越,“思乡”这个命题也就融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深深地种下了一颗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