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是一个民间佛教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严惩。本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懂得感恩的道理。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穆老师在听了这节课后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思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和成长。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的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独立开来。在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要渗透写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穆老师提到的文章的结构。《九色鹿》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明白,写一件事我们应该按这个顺序写,这样,不仅可以为下节课的复述课文做准备,而且以后学生在写作时遇到写事的习作就会知道按什么顺序写了。除了文章结构以外,还包括文章中出现的句式:反问句,设问句等等,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当然还有关联词。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用这个关联词,表示什么意思,都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学生以后自然就会运用在写作,说话当中去。
二、揣摩人物心理。
故事中的“坏人”爱财、王妃爱美、国王爱王妃与文章主题没有明显的相关生,但如果我们帮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却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含义产生更多的认识。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之后,回避是不应该的。与此同时,由于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本文的主旨可以进一步延伸。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更深刻的认识。而我们所说的语文的“人文性”或许就是指这个吧。再有,课本中的国王为什么愿意保护九色鹿呢?除了国王心地善良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这个问题或许在小学阶段还不能做深入的讨论,但谁说不是又给学生播下了一颗有益的种子呢?回到对《九色鹿》一文的教学上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有时我们可以在传统的目标上进行拓展,至于拓展到什么程度,那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进行判断。今天的小学生知识丰富,他们借助电视、网络已经拥有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带来了挑战,很多预设没有了必要,很多生成成为课堂上的常态。那么,怎样才是面对这一现状的最好应对办法呢?事实证明,只有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满足学生最近发展需要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故一言以蔽之:学生学习之需,是教师教学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