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姥姥的剪纸》
上周,袁明明老师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亮点很多:
一、图片展示,趣中品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惟妙惟肖的剪纸,让学生欣赏并起名,学生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老师让学生回忆文本,感受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剪纸作品,并出示:“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呢,老牛总是在干活儿。”等剪纸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到剪纸艺术的趣味和神奇,并从中领悟到祖孙之间浓浓的情意。
袁老师以她深情地投入、动情的语言不断地感染学生,加上恰到好处的剪纸艺术图片的展示、辅助,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主动阅读、主动体验和主动感受。学生徜徉于画面和文字之中,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意,他们的知识、能力、精神同时得到了提升,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完美的结合。
二、画面想象,童梦含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袁老师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剪纸背后的温情画面,给予学生充分地自由想象的空间,并进行说话训练。学生们纷纷积极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这些个性化的回答包含了孩子们许多善良而美好的梦想。此时的学生,心境和梦境也随作者而飞扬,深深的思念之情也随作者在心中流荡。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较好落实。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教师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这样的坚持训练,会使学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像这样开放式的想象说话训练也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孩子们在自由想象编造的美好画面中一点一滴地体会“老牛”和“小兔”的脉脉情深。
三、读写结合,切身入情。
整节课教师始终面带微笑,用柔美的充满感情的语调,或问、或读、或描绘、或讲述。在温馨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语境的美妙,力求达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教者巧妙地进行了读写结合。《姥姥的剪纸》一文,不仅向我们描述了姥姥剪纸的“神”,而且还让我们品味了姥姥剪纸的“情”,一份对孙儿的“爱”。姥姥的一幅“老牛期待图”让我们每个人都心头一动,“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直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作者最后说“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在这里,教师提出要求,想象“我”的心境梦境,并进行写话,把“我”对姥姥和家乡的思念真挚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在这里,袁老师巧妙的让孩子把虚幻缥缈的“情”化为笔尖字字珠玑,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作文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