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赵凤英、曹俊两位老师的研讨课,深受启发。关于人物传记类的文章的讲解方法,可以从课文表达的特点、谋篇布局的方式入手。
曹老师长文短教,在文本内容上有所取舍,不以分析讲解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支点,即文中的过渡句。
2、 赵老师的课容量很大,课堂推进却是严谨自然,层层递进。赵老师通过抓文中作者的评论,让学生在认识议论句、发现叙议结合的手法的过程中,反复诵读理解,感悟人物品格,感受议论句的魅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赵老师多次以追问方式推进课堂教学,如:在品读骚塞的回信时,教师补充了当时男权社会的背景后,让学生谈感想,学生认为是骚塞对夏洛蒂的偏见,师追问:仅仅是骚塞对夏洛蒂的偏见吗?生思考后答:是社会对夏洛蒂的偏见,师继续追问,是社会对夏洛蒂一个人的偏见吗?引导学生得出是社会对妇女的偏见,从而理解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教学语言的巧妙让人赞叹。
3、 赵老师在教学资源的捕捉上也是十分敏锐的,如在指导回信的朗读时,第一个孩子读错字,导致学生评价的重点都放到了这一点上,赵老师立马又指名另一个孩子读,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么读的原因是因为提示语,及时纠正错误资源,提升了朗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