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个性,因材施教
一(11)班是我成为一名教师带的首届班级,对这个班的情感可谓“百感交集”,作为刚刚入职的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经验欠缺,有些事不能得心应手,有时在心里感到抱歉,但又始终期待并相信自己和孩子们的共同进步。为促进家校联系,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本学期的第一次家访时间定在10月15日。通过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商定,我与副班高露老师一起走进了朱志豪和杨舒雯两位同学家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朱志豪最大的特点是活跃。这是他的优点,思维敏捷,上课反应快,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大部分他都会主动思考,积极举手发言。但课后活跃又使这点变成了他小小的不足,课间走廊上总能看见他奔跑的身影,笑嘻嘻的,喜欢喊叫。经常是这节课间提醒他,下节课间又发现他带着其他男孩子一同跑闹。进入朱志豪家后,我与他妈妈交谈了这一情况。在交谈过程中,她妈妈告诉我,朱志豪小时候经常跟着爸爸去厂里玩,接触到各色各类的人,胆子比较大,和人玩得开。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朱志豪的经历和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说明了这一点,他喜欢玩闹有部分原因是以前与人玩得开。在交谈中我还发现朱志豪家的教育模式是严父慈母式的,孩子的教育完全是爸爸管,妈妈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严,孩子一点儿都不怕妈妈,在妈妈面前特别自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我想,如果父母双方都能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不是更好?
第二家是杨舒雯,她与朱志豪相反,是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子,但我希望她能更开朗活泼。她是家里的姐姐,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刚上小班。杨舒雯妈妈很热情,主动和我交流了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抱怨她写作业慢等。这时候杨舒雯在旁边小声地说了一句,这句话令我很震惊,她说:“妈妈,你不能说我一点好吗?老师都说我优点的。”这句话让我忽然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内心都希望被肯定。鼓励和肯定会让孩子们们拾起自信,她妈妈也意识到了,笑着说了一些她的优点。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看见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取长补短,毕竟好孩子不是批评出来的。
此次家访我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们说的话,都影响着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外向调皮,有的内向安静,家庭和学校应形成合力,包容孩子们的个性,因材施教,鼓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