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少年王冕》听课评课学习所得
发布时间:2018-10-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晶娟

《少年王冕》听课评课学习所得

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然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孝敬母亲。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使母亲过上幸福的日子。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极强,有内在深刻教育意义。课文虽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0年的生活经历,但作者能巧作安排,详略得当,集中笔墨突出了“辍学放牛”与“立志学画”这两部分,使人物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

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把握“孝敬”?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孝敬”?从薛校长的评课中,我收获颇多。

如何从细节上引导学生体会王冕对母亲的“孝”。韩老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自主品读、圈画孝心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切入,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汇报交流,再通过诵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例如,学生在交流中说道:“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到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本书去读呢。’”)

学生在细细品读中能够抓住“也闷的慌”、“快活些、贴补些家用”。课堂中有个女孩子说道:“他并不是真的在学堂里读书闷得慌,这是他善意的谎言。”在这里如果韩老师能够抓住孩子说的“善意的谎言”这一资源,进行提升让孩子理解让父母宽心,理解体谅父母也是“孝”。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够抓住“体谅理解母亲、照顾陪伴母亲”来感悟王冕的“孝”,而忽视了“顺从母亲”也是“孝”,“孩子的独立和成功”是对母亲最大的“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结合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合中的内容,以及王冕的相关信息,把课外与课内进行有机整合,从薛校长的评课中,对于文本中“孝”和“百善孝为先”的感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薛校长的解读中,让听课的我能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