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样的特点。《秋天》是一年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与之前的“识字”、“汉语拼音”的学习方式不同。因此,这篇课文的地位与意义都是非凡的。教师的教学既要做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课文,又要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课文。
贺老师在《秋天》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有趣的导入吸引着学生,以扎实的语言功底感染着学生,以细致的教学设计牵引着学生。下面,我将具体谈谈对贺老师这节课的观感。
一、以有趣的导入吸引着学生。贺老师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秋天”,让学生读一读。接着,拿出一个橘子,告诉学生这是秋天的礼物,让学生围绕“秋天”说一句话。并将橘子送给说的好的学生,让学生课后与其他同学分享这份礼物。最后,伴着音乐播放秋天的图片,让学生走进秋天的怀抱。这样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秋天,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扎实的语言功底感染着学生。第一次听贺老师上课就被她的语言所吸引。这一次,听贺老师的课完全被她的语言所征服。第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她不像一个老师,更像一位播音员。第二,评价语丰富多彩。贺老师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做出不一样的且恰到好处的点评。因此,学生根据能她的评价语做出及时且相应的改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就活起来了。第三,有温度的语言。贺老师的语言是有趣的、丰富的,更是有温度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下午第一节课,一个孩子可能有点瞌睡。贺老师对他说:“xxx,你可能要站一会儿,帮助自己醒醒脑。”贺老师不是用责怪的语言去提醒学生,而是用特别温柔甚至商量的语气去提醒瞌睡的学生。这种有温度的语言既提醒了学生,又温暖了学生。
三、以细致的教学设计牵引着学生。贺老师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的十分细致。例如:标自然段,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第一次标自然段,贺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首先,在PPT上出示整篇课文,告诉学生前面空两格的就是一个自然段的标志,并在空格处标上“1”。然后,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并标一标自然段,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PPT标出“2”、“3”。接着,同桌互查,看看是否标对了。标自然段这一个教学环节,贺老师分三步走,既有教师示范,又有学生训练,还有同桌合作学习。也只有这样细致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
四、个人小思考。贺老师的教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但也出现了一个小缺憾。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没能完成教学内容,最后一个环节生字书写指导由于接近下课而草草结束。究其原因,贺老师将过多的时间放在二会字以及其他一些环节上。一年级的课文,重点应该放在四会字的教学上,二会字只要会读、会记。如果贺老师能在此方面有所调整,本课的教学将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