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牟老师教学设计明了,板块清晰。课伊始,牟老师直入主题,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品读。
师:天火是什么?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
生1:天火是上帝的怒火,是雷神。
师追问:给你什么印象?
生:很可怕。
指名朗读,评价,生:声音响亮,如果把“几十亿次”重读会更好,次数如此之多,可见雷暴的可怕。还有“劈成两半”也是突出雷暴的可怕。
再次齐读,读出雷暴的可怕。轻轻松松引导学生感受到雷暴的可怕,为下面的教学做好感情铺垫。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邵老师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用想象的形式来体会。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尤为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