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寒号鸟》
2018年11月15日有幸聆听了曹燕老师执教的《寒号鸟》,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寒号鸟》是一篇童话故事,现纳入到统编教材中的课文。课文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懒惰没有好结果,勤劳才能创造幸福。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曹老师的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课前积累有序扎实
课前的准备时间由小老师领背6首古诗词,孩子们的朗朗背书声悦耳动听,我想他们的文化底蕴就是在这每一天的积累中厚实起来,从此爱上语文,爱上国学。
二、快速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曹老师由课题直接导入,指导读好“号”这个多音字。接着引入“号”即“叫”的意思,又引申“悲伤地叫”即“哀号”,再进一步提问:寒号鸟什么时候哀号?看似简单的几步教学环节,却一环扣着一环,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三、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对比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四、生字教学扎实多样
生字“面”的教学采用了类结构教学法,由甲骨文到小篆,表示方位: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河面、海面等;表示食物:面条、面包、方便面、面粉等。用游戏的方式渗透教学,东面的反义词是西面,南面的反义词是北面。最后回到课文:喜鹊和寒号鸟“面对面”住着。
接着:“却”的运用,“纷”的形声字教学,“阵”的量词运用,每一处生字教学都展示出曹老师的精妙教学设计,令人称赞!
五、多形式读文,在朗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篇文章中的对话共两次,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了解文中两位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如:
初读课文时,老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让孩子做到有目的地读书。
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描写喜鹊勤劳的句子,并通过抓关键词“东寻西找、一早、衔”来理解,从而感悟喜鹊的勤劳,接着又找出“却”这个字来体会,感受寒号鸟的懒惰,体会它们的不同。让学生在充分读、圈、悟、品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情景的创设,曹老师逐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引领着他们深入到童话中的角色,体会文中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最终导致各自的命运不同。
五、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为体现本组课文语言的多样性,曹老师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用语特点:顶针修辞。这一环节,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探讨发现像接龙一样的句子,从而再引申生活中听过的句子: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让孩子们学会运用,理解的更深刻。让学生感受到句子可以用不同的修辞表达方法,并引导他们今后也可以这样去写,从而学以致用。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很多。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