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学会区分一般的混合运算与特殊简算是正确简算的重要前提。
学生在运算律的学习过程中思路很清晰,符合这种类型的常规题目学生还是能够解决。但一旦一般混合运算与简算混合在一起时,学生就没有了辨别能力,一般的混合运算也出现了只管“凑数字”的现象。
[资源呈现]41×99=(40+1)×99=40×(1+99)=40×100=4000
÷
+
÷
= (
÷
)÷(
+
)=1÷1=1
[原因分析]学生总以为能够凑整让计算简便是简算的最大作用,学生对简算的认识还停留在简算的形式阶段,对简算成立的前提条件缺乏认为,这是简算的方向性问题。
四则混合运算的一般运算顺序可以归纳为: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同级运算混合,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不同级运算混合,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算式中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简算属于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特殊情况,简算的顺序与混合运算的顺序不同,但又不是完全不要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因此对于到底按怎样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常常混淆不清。简算追求的就是要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而又能算到相等结果的思路。这内部体现了数学中转化的思想,通过形式上的转化,运算顺序的转变,从而找到相同结果的简单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一道简算题来说,首先学生要思考的是这一题原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与学过的运算律对照,可以改变它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吗?有哪一个运算律能保证这一改变是正确的,使用运算律有无简算的价值等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例如,÷
+
÷
一题,首先思考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为了使学生弄清运算顺序,而不被数据的特殊性所“蒙蔽”,一开始时可以让学生还原省略了的小括号,使算式变成(
÷
)+(
÷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运算顺序的判断,加深学生对算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即两边除法同时计算,再算加法。有了小括号之后,学生的思维也有了方向,这时算式中的
、
能否放在一起,学生也会有疑虑,从而避免盲目行动。其次,思考这题含有两级运算,最有可能的运用乘法分配律,所以紧接着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
÷
)+(
÷
)=(
×2)+(
×
)。最后,观察两边的乘法算式中没有出现相同的因数,并判断不能运算乘法分配律,所以就按一般运算顺序计算,先乘后加算出最终结果。即(
÷
)+(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