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分奶酪》评课稿
《狐狸分奶酪》告诉我们,如果过于贪心,一定得不偿失。对于成人来说,故事的道理很简单,但对于刚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以简单的课文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的话,语文课就上成了思品课,学生只能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很难感受到童话故事特点——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教师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演代讲,多读促思。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带来的是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精彩的表演中深入人心。
经过反复品读,狐狸和小熊兄弟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接下来拓展:联系上文想象补白狐狸和小熊兄弟的最后一次对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小熊兄弟愤怒地说:“我们的奶酪被你吃光了,你必须给我们还!”
狐狸得意地说:“这块奶酪本来就是你们捡的,我凭什么要还给你们?”
结合故事的起因来创编狐狸反驳的话,想象合情合理,更进一步凸显了狐狸的狡猾。
不用刻意的说教,一组对话补白不仅轻轻松松让学生明白了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提示语的重要性。接下来理解公平的含义更是水到渠成。我觉得狐狸分得不公平,因为奶酪被他一个人吃光了。狐狸心目中的公平是独吞奶酪,小熊兄弟心中的公平是让自己多吃一点。如果大家都能大度一些,公平就变得很容易。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教还给了学生。学生学得容易,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做好了一个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