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本课的形式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文包诗”。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摆脱了以往诗歌学习的枯燥,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这篇课文我大胆地采用一课时完成,意在提高课堂效率。虽然课堂容量比较大,但由于采用大块教学,目标明确,结构明朗,条理清晰,课堂教学开展起来也有条不紊。本课教学也设计了一下几个特点:
教学结构首位呼应。平时我比较注重学生语文的积累,在班里开展了“每周一诗”的活动,即每周给孩子补充一首诗歌,让孩子在一周时间内熟练朗读至会背诵。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教学开始,先让孩子背一背“每周一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正好此诗中含有本课中出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借此机会出示全诗,也有利于学生在课文中的理解。教学最后,我又以补充离别诗《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每周一诗”的补充,在教学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教学过程紧扣课题。整个教学的开展大体上紧扣课题《黄鹤楼送别》展开。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由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从一个“别”字体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那份“依依惜别”之情。这份“依依惜别”之情也是全文教学的重点。
创设情境帮助理解。在理解“依依惜别”之情这一教学重点时,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理解那份感情的阻碍。大多学生对李白比较了解,对孟浩然的了解较少,无法理解大诗人李白为何对孟浩然如此敬仰。我通过介绍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小故事帮助孩子理解那份亦师亦友的感情,又通过想象说话感受李白对友人的不舍,逐层深入帮助孩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情感体悟以读为主。朗读教学也是本课的一条主线,让孩子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加深对人物和情感的认识,情感逐渐升华,帮助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此次教学让我获得很多收获。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简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理解课文,也大大提高了目标的明确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学层次的清晰和逐层推进的层次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和情感。
此次教学也有许多不足,由于一课时教学完成,容量较大,只能突出重点,所以对第一课时的字词基础教学进行了浓缩,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得不够。另外学生在课堂常规方面还需改进,虽然课堂气氛较稳热烈,学生参与热情也较高,但也存在回答问题声音还不够响亮,表达还不够完整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课堂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