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开始,我出示了雾凇的相关视频。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我适时地让学生说说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回答得流畅性、优美性、条理性充分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还且还能运用四字成语来描述
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是这堂课教学的重点。课堂中,我让学生思考吉林雾凇究竟神奇在哪里?其中有一位李煜铖谈到“吉林雾淞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很神奇。”我追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说:“我仿佛看到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我继续与他对话 “是一棵树的枝头吗?”然后其他学生告诉我“不是,霜花缀满了十里长堤。”我急刻抓住感悟的火花“十里长堤,多么壮观的景象啊!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壮观的景象读出来吗?”学生马上整顿好情绪,充满感情的朗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交待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避免上成自然课,我主要抓住“飘荡、涌向、淹没、笼罩、蒸腾、镀上”这些动词体会这一奇妙的过程以及作者用词精准的这一特点。通过读、画、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悟雾凇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们明白雾凇的变化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的环节是看图练说:“假如此时你正漫步在松花江畔,看到如此美妙绝伦的雾凇,你会说些什么?”很多同学思考了很久,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到位,导致让他们练习说话的过程减少了,这是需要以后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