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位老师上了《狐狸分奶酪》,主要说说第一课。我围绕一个“趣”字来评价。
一、语言之趣
老师的语言富有童趣,整个课堂气氛也是在故事中。同时学生自信大方,发言有质量,声音响亮。
二、识字之趣
比如,在学习“奶”的时候。老师让同学自主识字。有的同学给奶组词,有的同学则会读这个字音,有的同学则会书写这个字,老师相机书写了这个字,因为奶奶的右半部分,笔顺是很容易出错的。在学生说到“牛奶”的时候,老师相继回应,牛奶——奶牛,这里比较灵活。相机牵出了“奶酪”、
又如在学习生子“吵”的时候,有的学生给吵组词,有的写笔顺,有的写成语——大吵大闹,还有的同学编字谜来记,有的同学换一换部首。这时候老师很巧妙的运用了生字开花,通过换部件的办法,让学生记住了一连串的字,比如说:奇妙的妙,沙漠的沙,抄写的抄。
(我之前觉得这种识字很开放,听了薛校的明白了识字要注重思维,可以让一个学生学完一个字,第二个学生补充,第三个同学可以综合发言。这样的识字更有思维的含量,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套识字的完整方法,而不是散点的。)
三、汉字之趣
在讲公时,渗透了汉字文化。
四、表演之趣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词语,老师创设一个情景,通过演的办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老师和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这就叫——拌嘴。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分角色读了以后,进行了一个表演。生动有趣 。
建议:第一课时,没有体现朗读过程的指导,老师课前指导的太多了,所以没有生长感。
(薛校说文本的特点是对话,所以指导分角色读好就可以,用不着演。同时,朗读没有体现指导,没有生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