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执教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印象很深刻。课文虽文质兼美,但是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十分陌生,对词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反复地思考:这篇课文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么难的课文,想在语文训练点上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于是,我删烦就简,确定了教学目标:给每个孩子种两株柳:一株是有着奇特外形的柳树,种在孩子的脑海中;一株是有着顽强精神的柳树,种进孩子的心中。
围绕着这一目标,把全文的教学分成三个环节:一是预习,布置4个任务,有课文的朗读、词语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资料的阅读,为学生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二是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着青海高原的环境和柳树奇特的外形展开教学;三是第二课时,围绕着柳树的顽强精神组织教学。
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流程时,重在落实如下几点:
一、突出一条主线
“神奇”“奇迹”是两个关键词,是全文的文眼。抓住这两个词,就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两个词就能十分顺利地带着学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顽强。整堂课中的回忆主要内容、想象抗争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这两个中心词。
二、凸显一个形象
只有不断地呈现,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因此,第5小节(柳树的外形)成为课堂上反复出现的内容。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在苍茫的青海高原的背景中,柳树第一次出现;在持续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中,柳树再次出现;在经历了许多的自然灾害后,柳树第三次出现。为的就是使柳树的形象在具体的环境中呈现,环境越是恶劣,柳树的形象就越是高大,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能够产生柳树高大的形象了。
三、感悟一种精神
首先,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扣住中心句反复读悟。第9节中,作者直抒胸臆,赞叹柳树顽强的精神。课堂上分两次呈现,一是课始阶段,请学生试着有感情朗读,跟作者的感悟进行对话,提出问题。二是在课末阶段,通过有感情地,反复地,有层次地朗读,加上自我感悟的畅谈,使柳树的精神牢牢地植入孩子的心中。
其次,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内容的引领下想象青海柳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的一个个画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柳树精神的顽强。为了使学生的想象更加合理,把画面、声响、文字等资料引进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的中介。
上下来,感觉虽然设想挺好,但是还是不够。
一依然是回应问题,其实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不够强,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不能敏锐地捕捉和纠正,记得在倾听学生的写话时感觉到有几个词语表达得不够恰当,但还是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二是课文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得法,如何在让朗读的指导过程无痕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亟待于我更多地探索和实践。
三是散文的文体特征,虽然在前期的备课时有所兼顾,但是依然不够,期待更好地钻研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