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与不透明》教学反思
《透明与不透明》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光影等现象,进一步感受“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而本课围绕物体或材料的透光度展开,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透明度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并学会辨别物体是否透明的方法。
在本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基于教材,尊重科学
二年级的课本内容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学习科学,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悟。最后,要创造性的活用教材,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不仅有透明度不同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也把课本的最后一个设计书房加到授课中,这两部分有重复的部分,都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如果给足孩子时间去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去设计房屋的门、窗等,那么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大大的激发,也能在充足的时间中更加全面的去思考怎么去运用,教学效果也能改观。
二、课堂组织,有序有效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被材料分散,不利于集中心思研究问题,我在一节课中分阶段提供材料,有材料盒1、材料盒2和材料盒3,但是在实验结束后没有及时要求孩子收拾干净,因此实验桌面凌乱,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每次实验前都应该讲清楚实验要求,有利于实验的开展,也有利于规范孩子的实验行为。因此,如果加入这方面要求的话,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改观。
三、推敲语言,传达丰富信息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不清的话语中的真实意图,并用精炼的语言帮助学生表达,利于理清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效率。科学讲究严谨、准确、规范和简练。老师在小结时尤其要注意规范,所谓规范,就是要观点明确,表意清晰,推理符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科学本质是求真,学科特点决定了科学老师的科学词汇必须是准确的,准确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影响,更是一种引领。
科学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整个课堂都围绕它来展开,因此,在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指向性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