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状凝素养,教研携手共成长
立足现状凝素养,教研携手共成长
——薛家中心小学语文学科组2018年秋学期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1、课堂的呈现:通过随堂观课情况我们发现了语文课堂呈现出了以下问题:
教师角度:
(1)文本解读有偏差,中高年级的文本内涵深度挖掘不够;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年段目标不清晰,导致教学目标确定的不适切。
(2)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不清晰,推进的层次性和目标性没有很好体现。
(3)课件运用率虽然提高,但是过分依赖、用课件替代思维的现象依然严重。
(4)学科教学常规班与班差异大,特别是新进教师的常规管理能力不强。
学生角度:
(1)课堂常规——读书、写字习惯,以及倾听习惯,生生互动习惯生生之间差异大,班与班之间差异大。
(2)语言表达——规范的表达在课堂上比较少见,学生普遍说话不完整,状态不够自信。
(3)语文思维——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所持观点过于平面,大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导致他们盲从老师或优秀学生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自信。
2、学生的素养:依据学生上学期的关键素养考核状态以及考试状况,发现学生呈现的问题比较多:
(1)语文学科的专项能力退步了,特别是上学期的写字比赛成绩极不理想。在日常调研中,学生的朗读能力生生之间与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科关键能力差异大,后进生的数量不在少数。
(2)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缺失,包括书写、朗读、规范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及时积累等习惯。
(3)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与能力不够,对经典文学的积累意识不够。
3、教师的素养:面对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这一个问题,首先应该关注青年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的问题(1)书写、朗读,需要更规范;教材解读能力到不断提高;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要加强。(2)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需用心积累;(3)向书本和其他教师学到的有用经验要主动实践。其次是成熟教师发展内驱力要激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然后是团结互助、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团队文化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巩固。
4、研究的现状:经过前期的努力,常州市级语文课题的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很好地落实,教研组的专题研究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以及资料的及时收集与积累做得不够好,这些需要在新学期中努力落实,让课题研究更加日常化。
二、指导思想:
在薛小善真文化理念引领之下,在“新基础教育”思想的引领之下,以师生的生命成长为根本目标,着眼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扎根日常实践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聚焦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工作目标:
1、聚焦学科素养,落实学科常规,依托课程建设,关注生生平衡,着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聚焦课题研究,落实过程管理,扎实行动研究,注重经验积累,着力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3、聚焦教师发展,依托多元平台,重视骨干引领,加强团队建设,着力促进教师自觉发展。
四、具体措施。
目标一:聚焦学科素养,落实学科常规,依托课程建设,关注生生平衡,着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措施一:加强理论学习,更加清晰年段素养。
用好集体备课时间,由各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进行扎实的理论学习,一读课程标准,先通读,知晓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再读本年段课标,熟知自己所教年段的学科素养的内容。二读提升语文素养的相关论文案例,采用自选自读和教研组分享的方式,积累策略,做到进课堂前胸中有竹。
措施二:完善学科常规,致力建设有效课堂。
开学前,学科组组织骨干教师再读学科常规,依据现状对其中内容进行修正完善。开学初,由教研组长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学科学习。学期中,学科组将组织骨干教师对课堂进行学科常规落实的专题调研,及时诊断课堂,发现优点,加以推广;发现问题,督促改进,让语文学科常规能够扎实、有效地落实于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措施三:建设拓展课程和学生社团,着力丰实语文内涵。
(一)拓展课程。
针对语文课程的特质,本学期,我们将针对上学期学生呈现出来的语文学科能力的薄弱点,着力建设好语文学科的三个拓展课程——书写课程、朗读课程和经典诵读课程。具体阐述如下:
书写课程:依托每周一至两节写字课,扎实上好写字指导课以及书法鉴赏课,让学生在能写好汉字、欣赏汉字的同时,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朗读课程:利用每一天的语文早读时间,对学生进行课文、经典诗词以及经典文章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读出自信,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时间为每天的早阅读时间以及每周1—2节的沐浴书香的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为:1、与年级匹配的小学生必背古诗。2、与课文相匹配的古诗词、小古文。3、经典小说、散文片段。教师们可以主题阅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经典美文的专项阅读、鉴赏和积累,以达到丰厚学生的积淀的目标。
各教研组期初必须围绕以上的课程建设建议,制定好本年级的书写、朗读以及经典阅读的课程纲要,并确定好具体的教学内容。学期中,各教研组将举行这三个拓展课程的专题研讨活动,形成专项课程常规,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进行推广。学科组将统一进行专项能力检测,检测方式如下:
1、依托每学期两次的“写字比赛”,对各年级各班的写字现状进行调研,评选“优胜班级”和“写字之星”,同时诊断问题,并进行及时整改。
2、依托“善真读书节”,开展“整班朗读比赛”以及“经典永流传”经典诗文诵写展示,评出优胜进行表彰,精选作品展览。
(二)社团建设。
为了很好地迎接各项书法和美文竞赛,学科组本学期将致力建设“书法社团”,继续“小记者”社团建设。“书法社团”将分别由相对专业的硬笔和软笔教师进行训练,小记者社团将在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分享,依托“薛小电视台”这个阵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期待这些社团的产生与建设,为薛小的学生们提供一个个生动的舞台,让他们从而获得体验,不断成长。
措施四:做实“一月一项”,全力提升关键能力。
针对上学期期末考试呈现出来的问题,本学期,学科组将以学科组统一调研和教研组调研的方式对各年级各年段的学科关键能力进行认真调研,扎实过关,真正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为学生的未来语文学习奠基。具体措施如下:
1.认真梳理,明确“一月一项”内容。
学期初,各教研组长利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间,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读教材、读教学用书,明确各年级的语文关键能力的训练重点以及达成目标,并且确定每一个月的调研重点,形成本学期的能力训练的序列。学期进行中,各年级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单元知识点梳理,形成“类”意识。(详见各年级的单元知识点整理表)
2.有向练习,针对“一月一项”开展。
有了单元训练重点,有了“类”知识的概念,每一位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现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练习,渗透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练习与日常课堂巧妙相融,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其次,面对丰富的联系内容,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按需精选,不做无效的、重复的、指向不明的以及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练习。
第三,关注练习设计的多样性层次性,关注学生层次,关注拓展,更关注语文作业的实践性。所以,各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针对文本内容,精心设计好每天的练习,并且预设好完成练习时间,呈现在周教学计划和备课中。
3.专项调研,检测“一月一项”实效。
本学期,学科组依然会以教研组为单位,实施“一月一专项”调研方式,确定每月的调研年级以及内容(待定),对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调研,及时做好情况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形成策略,巩固运用,以此来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
措施五:注重学困转化,有效促进生生平衡。
1、建立档案,进行分类。
依据学期结束语文学科的后进生的试卷分析以及日常呈现,把后进生分成了智力缺失以及学习习惯和态度缺失两类,分类找到补救措施,让后进生转化工作更有针对性。
2、有的放矢,稳步提升。
针对不同类型的后进生,找到相应的补救措施,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辅导计划,并扎实落实于日常。同时结合“一月一项”,及时分析,发现问题,调整策略。
3、专项研讨,经验共享。
学期结束,各语文教师对后进生转化各教研组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进行研讨,形成有效的经验共享。
目标二:聚焦课题研究,规范过程管理,扎实行动研究,注重经验积累,着力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一):重构研究体系,规范研究过程。
在常州市级课题“语用视野下的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中,因为新老成员的交替,也为了改变课题是一个人或者是少数人的研究现状,真正让每一个语文老师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来。所以,重新建构合理的研究体系,重新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力求在具体研究中,每个人都要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
(二)继续清晰内涵,形成合理视角。
在上学期研究收获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需要进行课题理论的再研究,继续阅读关于“语用视野下的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且联系研究的现状,进一步从中挖掘研究的问题,形成更合理的研究视角,理清研究思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三)清晰研究方向,关注课型研究。
各教研组长带领组员,聚焦各年段学生表达的问题,结合上学期研究收获,以及本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确定各教研组的子课题的合作研究,为此,各教研组将重新建立以下课型研究的子课题群。(待定)
年级 | 研究主题 | 责任人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各教研组老师将认真围绕研究子课题,制定清晰的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认真撰写行动研究计划,确保研究有目标,过程有保障。
(四)充分重心下移,提高研究实效。
首先,各子课题组长明确自己的研究职责。组织组员,在明确学科研究主题的基础上,选定本组的研究小专题作为子课题,撰写行之有效的研究计划。
其次,组长带领组员从教材解读、课程整合、活动设计、课堂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扎实开展研究工作,认真策划好每一次教研组活动(包括课堂研讨和集体备课),并且做好活动过程管理与资料的收集工作,必须做到:专题明确,学习有序,课堂呈现,反思及时,成果丰实。
学期结束,组长带领组员对子课题进行总结研究收获,撰写好研究总结,在学校层面进行分享和成果推广,并且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
(五)立足课堂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1.充分解读,设计先行。
各课题组长带领组员结合本组的研究子课题,选定文本,然后聚焦文本,剖析学情,进行认真且完善教学设计。
2.扎实过程,成果有效。
在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各子课题组通过“理论学习、精品课堂、骨干成长”三大板块的呈现来展示研讨过程,及时接受组内以及组际之间的评议,接受专家的点评、指导与引领。最后,形成有效成果进行语文学科组分享。
(五)推广研究成果,依托平台,提升科研能力。
1.我们每月定期向全校进行课堂研究活动的开放,展示课堂并且以专题汇报的方式分享研究的收获,提供给每位教师一个研究的平台,在全员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寻找研究的策略和途径。让研究更深入更有效。
2.依托网络教研,通过学校网站和教研博客,加强对该研究成果的分享、宣传和推广工作。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不断总结研究收获、反思存在问题、寻求解决策略,提升科研品质,让每一位老师都成长。
目标三:聚焦教师发展,依托多元平台,重视骨干引领,加强团队建设,着力促进教师自觉发展。
措施一:学习积淀,自我完善。
首先,向书本学,学科组的统一要求是:读课标(聚焦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读专著(指向课题研究以及小专题研究的相关内容),读杂志(指向课堂教学的推进策略),读经典(指向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等,利用闲暇时间个人学,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教研组统一学,利用学科教研组活动时间交流学习所得,每月完成相应内容的摘抄,本学期,35周岁以下的教师将会有一次统一的理论考核。
其次,向骨干学。学科组将利用组内研讨和集体备课的契机,开放骨干教师的课堂,给老师们提供学习的平台,并通过课后交流,实际践行的方式让教师们做到学以致用。学科组会利用教师随堂课的考核方式来关注语文老师的学习与落实情况。
第三,走出去学。学科组会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选派老师参加省、市、区的各项学习活动,开阔视野,灵动思维,丰实积淀。并且把珍贵的经验带回来,跟学科组其他老师一同分享。所以,外出进行专题学习的老师回来后,必须准备8—10分钟的心得,利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契机进行教研组或学科组分享。
措施二:以一带一,顺利入阁。
本学期,语文学科组将在教科室的带领下,继续做好“青蓝结对”工程,通过“以一带一”的方式,组成有效的“一熟一新”学科互助组,通过徒弟教师“听一节上一节”的方式,让新教师能够更快地融入语文教学。
措施三:抱团共进,携手成长。
过去的一学年里,王倩倩、徐佩、唐飘飘、王燕等老师已经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首先,青年团注入新的活力,有将近20名教师加入。其次,学科组继续以骨干引领、专家指导等方式,每月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再次,依托市区校各级教研活动的锤炼,提高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素养与能力。本学期青年教师成长团成员必须至少申报并承办一次区市级公开课,争取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并且必须在新北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措施四:有向期待,人人发展。
本学期,语文学科组期待更多的专家、骨干教师能够加盟,帮助学科组紧盯以下三类老师:第一类,新教师,力争通过一周一常规普查的方式(或调研课堂,或检查作业常规),帮助他们快速融入语文教学这个大家庭。第二类,教学能力比较薄弱的老师,用不定时随堂课的方式调研语文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既诊断课堂,又促进他们不断自我提升。第二类,学科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比较好的老师,力争通过一周一课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我,在不断地磨练中成长成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