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语文课教学设计
学校 | 薛家中心小学 | 班级 | 三(5)班 | 人数 | 49 | ||||
课题 |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 | 执教 | 郭桃琴 | 日期 | 2014.5.14 | ||||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与文本相匹配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从而感知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抓住“肌肉伸缩”、“反推力”、“巴”等词来感悟海底动物活动的特点。 3、在品读语言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制定依据: 教学内容分析: 一、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中年级的介绍性说明短文一般以科普说明文居多,虽然不是典型的说明文,但同样含有说明文的特点。中年级学生学习这类文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普及一些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也为学生学习介绍性说明文作铺垫。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课文。文章介绍的虽然是有关海洋的知识,但语言生动活泼,那些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句子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去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同时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文章。它从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海底的植物、海底地貌和矿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略地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就语言表达特点而言,文本运用了很多“总分”式句段向学生介绍了海底鲜为人知的动物、植物和矿藏,是学生朗读、感悟、说话的良好载体。 二、 学情分析 由于文本在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上比较感性,学生对这样一类文本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这是能够引领孩子有情趣的学习的一个良好支撑点。但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将既是新奇的,同样又是陌生的。同时,本文较为完整的运用了一些典型的说明方法向学生介绍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限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现状,如何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语言的反复锤炼中感知语言的表达特色,发展言语能力,体现情趣和理趣的有机结合,对于教师的挑战还是蛮大的。为此,我的教学设计定位在“创设良好情境,注重品味语文,感受特点,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有情趣的语言体验中感知说明方法”。 1、方法多元,体会表达特点:由于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和四然段的表达方式雷同,但内容各有侧重,为此,在这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分别运用朗读说话,演读评价,内化迁移的策略,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感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依托说话、表达的支架引领孩子充分的研读文本语言形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感受语言表达的特点,感知海底世界的奇妙,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2、媒体介入,突破重点:《海底世界》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但这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要充分利用音、视、画等辅助手段,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不断地撞击,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课文的内容显得更加的丰满。 3、合理拓展,激发探究:以课本为依托,不断通过外部资料的价值,向外延伸,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的热情。
| |||||||||
教学过程 | |||||||||
时间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2
| 常规积累。 | 播放海底世界视频,引导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 交流。
| 运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
4
|
复习旧课,激趣导入:
| 1、揭示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作者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3、情境创设:下面让我们继续畅游海底世界吧。今天的海底之旅一共有四个站点,同学们最想先去哪一站呢?
| 1、齐读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明确课文围绕“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写了海底静中有声、动物活动多样、植物多彩多姿、矿产资源丰富四个方面的内容 3、根据大多数同学的喜好,选择学习的顺序。
| 运用中心句进行复习,进一步强调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德特点。
| |||||
8 |
感知海底静中有声的奇异 |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感受到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然后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给同桌听一听。 2、引导交流:帮助学生关注“窃窃私语”“有的……有的……有的……”“嗡嗡、啾啾、汪汪、打呼噜”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3、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想象说话。 4、引读:不仅如此,不同的动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时候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的时候—— 5、师生共读第二小节。
| 1、读一读,边读边想,同桌互读。
2、大组交流:读——评价——齐读。
3、想象说话 预设: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小牛一样哞哞,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还好象在唱歌……
4、跟读相关内容。
5、齐读第二小节。
| 海底深处的奇异景象,美妙的海洋声音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把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 | |||||
18
|
体会海底动物活动的多种多样
|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2)找找这段话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种海底动物?圈出它们的名称。 (3)划出能表现动物活动特点的词或句子,分工练习用朗读或表演的形式把这些动物的活动特点展示出来。 2、引导全班交流。 3、练习表演。 | 1、小组按要求学习第三自然段。
2、小组展示——评价——展示 3、练习表演。 |
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再次明确这一自然段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式,在品读语言文字中,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 |||||
感受海底植物的多彩多姿 。
| 1、指名读第四段。 2、欣赏图片,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海底植物。 3、看着这美丽的植物,你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刚才学到的总分的段式,把植物的颜色和形态连起来说一说吗?
4、分工读第四自然段。 | 1、读一读。 2、说一说。
3、说话训练:海底的植物真是多姿多彩呀!
预设:海底的植物真是多姿多彩呀!有的雪白的菊花羽毛,有的像碧绿的荷叶,有的像火红绸带。
| 教师利用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组合,提升学生的能力。
| ||||||
认识海底矿藏的丰富 | 1、引读第五自然段。 2、 3、读了这一段你又了解到了什么? 3、拓展资料,学生阅读了解。
| 1、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海底的地形。了解海底的矿物。 3、读拓展资料。
| 以课本为依托,不断通过外部资料的价值,向外延伸,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的热情。
| ||||||
总结全文,抒发真情 | 1.看到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你最想说什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2.师激情结束新课,号召学生不断探究大海的奥秘 | 预设:海底的奥秘真多呀,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去探究海底的秘密。 海底真是个大宝库呀,值得人类去挖掘它。 | 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再次整体感受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再次激发学生探究海洋奥秘的欲望。
| ||||||
板书设计: 22、海底世界 声音 景色奇异 动物活动 物产丰富 植物差异 地形矿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