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的重点是雾凇形成之奇,我看过的诸多教案也以讲形成为主,相反,第一课时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东西,因此我做了这样一番尝试。
第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描写雾凇外形的词句,通过词串,让学生感受雾凇的颜色洁白、千姿百态、数量众多等特点。颜色都表示白,文中却用了多个词语,我另外加了类似词语的拓展,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姿态方面,因为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因此我出示各种姿态的雾凇图片,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具体生动地写一写雾凇的姿态,既理解了“千姿百态”,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再将词语放入句子中,以读促悟,通过学生的朗读评价,充分领略雾凇的外形之奇。第二小节仅仅指导朗读,为第二课时教学做铺垫。
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过渡,如:学生想象写话的练笔结束后,没有再齐读词串,将词语放到句子中练读时,三句描写雾凇外形的句子没有放在一起练读,导致旁听的老师们对设计意图把握不准确。2、想象写话中,学生找的喻体并不合适,仅仅形态相似,意境差距较大,这是因为展示给他们的雾凇图片特征不鲜明,学生也从未见过雾凇,没有清晰的概念,课前积累可以就此加以引导。3、评价语较单一,整个课堂不够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