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的每一天,内心都是如线团那般缠绕,如海水那般波动。每一天,都会无数次审视自己的内心。由此,我有了以下“三心”得反思。
第一,静心做事。12月最大的感受是天气越来越冷,内心却越来越躁。之前,我觉得班里学生躁动,我跟着他们躁动。现在,我感受到因为我躁动,所以学生跟着躁动。我们常说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同理,老师什么样,班级里的学生就是什么样。例如,班里的学生已经会说出我经常说的词汇,甚至会模仿我的语气说话。一方面,我感受到自己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在担忧可能给他们做了一些不恰当的例子。记得刚开学时,盛校对我们说,老师要谨言慎行。那时,我还在想,和学生交流不应该是比较随意的吗?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不恰当的言行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做了不好的榜样。想要让学生静心学习,老师首先要做到静心教学。反观自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上,我都有些急躁。学生跟着我,也渐渐变得急躁。与其急躁地走完所谓的流程,不如静静心心做好几个环节。让学生真真学到知识、明白道理,而不是流于形式。
第二,用心做事。我经常会反问孩子,你用心了吗?你用心读书了吗?你用心写字了吗?你用心完成老师的任务了吗?我经常跟孩子说你要用心做每一件事,用心地学习、用心地做好小岗位、用心地活动、用心地吃饭......也许是说多的缘故,在脑海里经常也会反问自己,你用心了吗?尤其是在组织班里活动的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我常常只能勉勉强强完成任务。这导致学生的反应和活动的效果就不理想。例如,在科技节活动中,很多班级都为各个环节配上简单而又美丽的图文,而我们班的黑板上只有临时写起的几个大字。这样小小的不同就会导致差距,往小的方面说拍出的照片都没有别人好看,往大的方面说班级的活动氛围就比不上别人。因此,用心和不用心之间真的有差距。长此以往,便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三,“多心”做事。有时候,面对家长无理的、无由的询问,总是想“脱口而出”一些话。待到稍稍平静下来后,回到一个老师的身份,好好组织语言回复家长。有时,会随口问问身边的同事这样说可不可以。同事会帮我改上一些词句,经过这么一润色,语言的确更恰当了。例如:班里一位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情绪容易崩溃。后来从学生的口中得知,她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只喜欢弟弟妹妹。我便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与高老师聊到这个问题时,高老师建议家长不要在弟弟妹妹面前批评孩子,而是多夸奖孩子,让她成为弟弟妹妹的榜样。我听了之后就觉得这个提议非常的实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且有效的办法。从那之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总要“多嘴、多心”地问一问同事们。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想法就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法就会更全面。吸取别人的长处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这也是成长的一种途径。面对复杂的关系,多心地思考问题,多心地斟酌语句,多心地问一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