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队评课
今天,我听了由黄老师执教的班队课《垃圾分类》,这是一节“国家与世界”领域中年级学段的生活适应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纵观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教者“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我有如下的感受:
本节课中,黄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以带来的生活垃圾为教学素材开展教学,实现了从生活到课堂的链接;还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出发,关注学生在校就餐后产生的剩饭剩菜、食堂备餐中择出的菜叶等,以身边鲜活的可感知的案例来帮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厨余垃圾”这个概念,为后面教学中的垃圾分类奠定知识基础;课后,老师设计了“收集身边更多可回收垃圾存入学校垃圾站”“在家长的陪同下将厨余垃圾扔进小区相应垃圾桶”的任务,实现了课堂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延伸,为独立解决生活中垃圾处理做好准备。
黄老师任教的班级学生障碍种类多样,他们感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注意力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识记缓慢、保持差、目的性欠缺、再现不完整。因此,黄老师采取了“小步骤多循环、及时反馈”教学法,选择了集体教学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操作、模仿学习、多感官参与学习、反复练习、同伴互助的学习策略,在“可回收垃圾”环节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在教学中,从老师出示实物图片讲授学生聆听,到学生从学具篮中找到相应的教具贴到自己的学习板上,再到对着学习板集体说一说,最后到从自己准备的垃圾中找到纸盒、易拉罐、一次性筷子等物品扔进可回收物品的垃圾箱的实践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进行了反复记忆,对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可回收垃圾”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巡视,及时对学生的操作练习的结果予以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尽善尽美,对本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觉得是不是可以在这些地方有一些尝试:
课堂是不是可以更开放一些,与生活结合更紧密一些,介绍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每天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再回收的方法等:再如:增加A组学生练习的难度,如在扔实物垃圾的环节出现更多种类的垃圾来进行处理,更好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