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走进陈云老师的语文课堂,聆听了他执教的《雾凇》的第一课时,感受颇深,从而也小结了中年级的识字教学的几种形式。
片段一: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同时介绍)指名回答。
生1:我看到了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石头,非常奇妙。
生2:我看到了美丽的山水,就像一幅幅画。
生3:连绵起伏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气势磅礴。
师:同学们,像这样有着奇特的魅力,并且及其美丽的地方,我们叫它——“奇观”。
板书:奇观,让学生齐读。
方法一:紧扣文眼,拓展认识,理解词语。
片段二:学习“凝结”
师: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读一读关键的句子。
生:读关键句。
师:“凝”是本课的生字。出示,古今演变,关注两点水的意思——冷。
(板书演示“凝”,并引导学生积累一串两点水的词)
方法二:字不离词,探索演变,由一字及一组。
片段三:学习词组
出示词串: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指名读,追问:这是一组描绘雾凇样子的词语,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觉得雾凇都是白色的。
师:你从哪里读到了“白色”
生2: “洁白、银、雪”
师:还有吗?
生3:“琼、玉”
师:(出示“琼、玉”的照片),它们同样也是“白色”的意思。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出示粉妆玉砌、银装素裹 不仅如此,还有呢,请同学们齐读。揭示“粉、素”也是白色的意思。
生齐读所有的词。
师: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博大精深、奇妙有趣,只要愿意探究,总有意外收获。
方法三:组合词组,发现规律,有一串及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