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说是写景,其实作者在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雾凇美景的同时,也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老师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既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又在颂情的基础上加以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老师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江南的地区,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学生带来了困难。因此,上课时老师借助了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了课件,运用大量的雾凇图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言文字的应用,重点在应用。课堂的特色在于让学生学习完之后在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说明性的文章本来就不太好上,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内容也没有一般的文章生动有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使用教学手段,出示完过程性的词语,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由练写。老师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突出语文教学的中语言文字的应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握住说明文的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