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一月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1-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牟小青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一、初读课文,明白意图,定向感知

初读课文前,先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除了要求他们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初步发现“文”与“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

二、精读课文,“文”、“诗”对照,读出情感意境

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把短文中与古诗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吟读,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点。文中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学生反复对比诵读,不光可以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接受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三、熟读课文,借文赏诗,兼收并蓄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完美结合。短文对“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孟“仰望蓝天白云”,“远眺江上景色”“依依惜别”的生动场景的描绘;对“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的情境的细腻刻画,的确是十分精彩的。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轻易丢掉,是很可惜的。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边读文、边吟诗,两相参照,诗文共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