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完成了《半截蜡烛》第二课时的课堂研讨活动,感受颇深,同时,都让我对有效课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收获一:深入解读教材,让内容丰厚起来。
“教材解读”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对教材准确的解读,更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在潜心研读教材之后,我发现《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故事情节比较具体,更扣人心弦,主要写了伯诺德一家与突然闯进家中的德军官兵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课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安排了极强的戏剧冲突。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和环境的描写细腻,人物极富个性。因此教学的语言训练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的句子,进一步训练学生透过人物的这些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结合故事环境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实现语言的有机转化,从而让学生深刻而全面地感悟人物的形象,充分了解人物的个性,体会“情报人员”的与众不同。
紧接着,如何实现这篇文章的语用价值,呈现一个完整的方法序列,变成了我主要思考的内容。这时,我关注到了课后的第三题,内容是关于“课本剧”的表演。所以,我想起了人教版五年级的同名课文是一个剧本,何不通过故事与剧本的转换,实现本课的语用价值,于是,我的课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序列:1、读第三小节,初步建构语言转换的方法(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转化成人物的心理活动)。2、读第四、五、六、七小节,巩固语言转换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方法,在交流中,丰实语言转换的方法内涵——环境描写)3、故事剧本对比阅读,学生在发现语言表达不同的基础上,再次清晰语言转换的方法(特别是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转换成剧本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至此觉得自己解读已经到位了,因为在从前只是停留在感悟表达的基础上,现在已经拓展了文章的外延,实现了语言的有效转换。但是课后听了老师们的交流,我真切地体会到,解读依然不够,不够在于:1、我只是关注了本文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表现,忽视了课文中次要人物存在的价值——三个德国军官的出现对主人公的烘托作用,以及在方法建构中的重要作用。2、我在解读教材的时候,缺失了对人物表达方法的类比的眼光,通过比较发现,在心理描写这一块上,作者对三个人物的描述是不同的,伯诺德夫人是侧重于心理描写,杰克的心理活动则少了许多,需要学生通过对他外显的言行举止进行揣摩,感受他面对危险的复杂心理。杰奎琳的人物表现是没有心理描写的,所以更需要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好好体会。
我想:如果我的教学过程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这两个特点的话,那么我的课堂就会更加准确,更加扎实,生成的方法会更清晰,更丰富。
收获二:准确地把握学情,让课堂灵动起来。
有效的课堂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中要有学生。如何做到“心中有学生”呢?首先,我们心中要有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真实状态。本课拥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特殊的身份,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于是,关于“二战的资料”的引进以及有机的运用,这成了本节课非常值得关注和训练的能力提升点,实际上,通过课前的资料交流,课中对人物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以及课后对“情报人员”随机应变的特质的总结,都达到了好的效果。
其次,对学生答问的预设显得至关重要。在一份教学设计完成之后,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首先考虑我们的问题表达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听明白。比如在试教的过程中,袁明明老师就提出中肯的建议:有些问题的指向不明,不能一味追求大问题而缺少了对学生回答时的观照。于是调整了许多问题,行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更集中了。但是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对比剧本和故事之间的不同”还是没有很好地指向目标,因此导致了学生只关注了问题表达形式的不同,而忽视了指向语言转化的终极目标,这样,对课堂推进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这还是要认真注意的。
第三,我们必须考虑: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答案会有哪些,同时,我们需要清晰,面对这些资源,我们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应对与推进,更需要到学生当中去搜集资源,得到论证。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在清晰的基础上更加灵动。这节课中的这一方面的遗憾依然存在,期待在自己的不断磨练中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