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人 以爱育人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刘露娟
今年寒假有幸来拜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用张志公先生的一副对联来概括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和他的为人: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读书感受:
谙熟中庸之道---严厉与宽容
“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事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中”是“中正”,“庸”是用(易中天教授解释为“不唱高调”);“中庸”即“无过无不及”,做到随时适中,恰到好处。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那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是怎么样做到中庸的呢?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它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所以,把握一个“度”非常重要。工作中对待学生不可过,一味的批评得不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打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学生挨了一顿严厉的批评( 批评切不可伤及学生的自尊) ,定会感到沮丧,甚至埋怨,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此时,我们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在班里郑重地表扬他。又或者请他做一件事,收作业、拿东西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主动找他谈话,说与批评他无关的事,家里长家里短地说一说,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
不在学生伤口上撒盐----取长补短
日常教学工作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的的智慧。学生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比如,每次学生读完课文,或者回答完一个问题,总有人举手提缺点,说问题。等学生说完后,于老师总是要这样说:“你的批评很正确,但我还想听到你对他的肯定的话。”在这里我就想到了在上美术课时,甲同学嘲笑乙同学:“你的画也画得太丑了吧!”我了解乙同学,他已经尽力了,于是我就对甲同学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他画虽然没有你画的好看,但是他的体育课比你棒啊!再说了,他已经努力了,我们是不可以嘲笑别人的,我们应该用鼓励帮助的眼光去看别人。”听完我的话,甲同学觉得不好意思了,对乙同学道了歉,两人又成了好朋友了。
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自己的桃子
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再以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分层教学就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从学生有差异的基础上,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改变了过去“齐步走”的模式,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枝”,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了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一般情况下,于永正老师不全班布置一样的作业,比如写字,每个人只写没“过关”的。如都会默写了同学,再写,就是要求把字练练好。比如,读课外书,有人读30页,有人则读10页。说话、作文不通顺的,不善言辞的,除了默读,还必须朗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则要求开卷便朗读。正对每个人的不足,施之以不同方法达到“及”。人人做到“适中”、“恰到好处”,即人人通过跳一跳,能够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
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再则,就是做个动脑子的人,有智慧的人。带着思考教书,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人数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始终牢记于永正老师的中庸之道,多些亲切,少些疏远,多些微笑,少些冷淡,多些情怀,少些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