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长大,往往越不会说话。
现代语境中,充斥着外文、网文、火星文和流行俗语,你很难辨认,究竟哪种语境已经充斥了你的语言习惯。
但最让中国人亲近的,一定是中文母语:
“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
“日夜 旦夕 天初明 人初起”
“天初晓,鸟啼树间,披衣下床,推窗一望,东方已白,红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几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鸟声渐少。”
温暖的母语,干净的文字。没有信息超载,只有在一页里,放着十几个字的自信。这是对读者的体谅,更是是对语言的自信。 《日课》集结了由蔡元培、张元济、庄俞等大师编撰的民国老课本的精华,课文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每一张图都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 用这种穿越的方式呈现汉语之美好、生活之诗意,往小了说,是修复教材,往大了说,是修复母语。 在翻阅过程中,你会经常忍不住读出来。修复母语的同时,我们也在被母语修复。
有人说,现在是中国传统“破碎”的时候。 丢失了年味、商业化了清明、误解了重阳,也已变得习以为常。 《日课》的出现,就是用民国课本的形式,帮助孩子和大人重新认识中国人、中国人的传统。 它的选材,时间跨度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主体内容涉及约1500多种语文书,另还参考博物、常识、修身、社会、地理、音乐、美术、手工等各学科教科书近千种。
《日课》里有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实物、花鸟虫鱼、哲学常识。
《日课》里的母亲,会牵住小孩子的手,会洗衣做饭,会谆谆教诲。
《日课》里的节日,没有情人节,只有七夕节;没有圣诞节,只有春节。
按部就班的学习文化传统,也能顺理成章地继承下去。
愿《日课》继续温暖当下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