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君子之道》
初识余秋雨,源于20年前师范时,风靡的一本书《文化苦旅》,彼时的余秋雨的文字,大气、恢弘,用“苦旅”二字阐释了做文化人的历程,至此,大师的印象便映入脑海,此余秋雨,不是一般的文化人。
之后,余秋雨先生出版了学术文集、译写了六卷古典文集,以及随笔等文集,虽无一一品读,但寒假有幸,图书馆借得《君子之道》一书,拜读。君子,古已有之,后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君子”二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自己非常认同这句话,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在书中,余秋雨先生分别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几方面,磅礴引证,从中国古代大家阐述到西方文化的中西合璧,非常切合的见证了君子之说。之间,余秋雨先生在“终极推荐”一小节,以自己多年的拜读经历,为学生推荐了一本海伦凯勒的《我的世界》,为什么大师级的余秋雨先生选择终极推荐的书籍一直都是《我的世界》?我想,这就回到了我的职业——教师的角度去阐释。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教师在孩子人生道路之上所起的影响和力量,是任何父母也不能比拟的。如果没有沙文莉老师善和爱的引导和鼓励,世上就没有海伦凯勒。回想我近20年的教学生涯,形形色色的学生、性格各异的学生,见得多了。而相比较20年前初入职场,那时见到的学生的单纯,唯师命不从,家长们对老师们的尊重爱戴,到现在可能在很多因素下,老师绝对不可撼动的高位形象已经不能和20年前相提并论,可能已经缺少了“善和爱”的影响。记得我小时候的老教师,每一个都是和颜悦色,下了课的冬天,很多学生都挤在教室门外,玩一种现在已经绝迹的“噶籽油”的游戏,被挤出的同学会再次非常兴奋的自觉到最边上再次加入队伍,老师们或是笑眯眯的看着一群调皮的孩子玩嗨,要嘛,三五老师,在温暖的太阳下,打毛线。以前的教育是“慢教育”,没有那么多和老师叫板的学生。而现在,我每天的行政值日巡视中,总能发现一些歇斯底里的老师,扯开喉咙吼学生,意图用声音去压倒不和谐的音符,也能见到一言不合就拍桌子、甩学生书本的急躁老师。可能这些都是大环境心浮气躁下的时代所产的老师,但,余秋雨先生终极推荐《我的世界》中“善和爱”已经消失无踪影,这些,我想,并不是一时失控教师们的本意,可能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可能是心理的期待值没有达到,亦有可能是教育大环境压迫下时代的产物。我们只能希望教育能够慢些、再慢些,很多心灵鸡汤已经看得太多,很多大教育家的呼吁也已经看得麻木,然而、呼吁只激起了一片小小的涟漪,希望2019年的教育部有所为,能有“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