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的精神,质朴的生活
——《我们仨》阅读有感
年轻时的我寄情于瑰丽多彩的小说;青睐于灵动小巧的诗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阅读的情感渐渐变得更加深厚。窗外雪声簌簌,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打开了飘逸隽永的散文——杨绛的《我们仨》。
其实这本书我在十几年前曾经看过,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杨绛的名字,只知道她是那位家喻户晓的钱钟书的妻子。大概是年纪尚轻,囫囵吞枣地读完之后,并未真正理解它的蕴含的深意。
直到这个假期,我又捧起了这本《我们仨》,翻开来才发现,原来我错过了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边读边感慨:这是一个多么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三人竟不像是一家三口,而更像是互相扶持的挚友。尽管岁月已经给他们的脸蒙上风霜,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童心。读着钱媛给父母的信件,她竟完全不像步入中年的女子,反倒仍是那个扎着小辫的“圆圆”。
然而,原本美满的家庭,随着爱女和丈夫的相继离世也变得寂寥,杨绛独自一人“留在人间,打扫现场”,饱尝了人间悲苦,孑然一人,却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乖巧温顺的女儿,写下了深爱自己的丈夫,写下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孤苦,更写下了一个老人对于“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的艰辛与无奈。
可跨越了百年生命的她,仍旧笔耕不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已在中年的我,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一位老人的宽阔胸怀和文字中蕴含的从容淡定。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为她的文字平添了一种沉稳老练,更多的却是内敛锋芒的平淡雅致。
光阴流转,我似乎看见一位风骨卓然的老人正伏案于桌前,而我,掩在门缝里看着她瘦骨嶙峋的手握着笔杆,安静优雅的文字便从笔尖上缓缓流出,字字珠玑,荡涤着我心上浮尘。
前两年闻悉杨绛先生去世,惋惜哀伤之余,更多的是由衷地为她感到释然与幸福。她这个“万里长梦”终于结束了,终于能与钱钟书与钱媛相聚了。她孤身一人的旅途终于结束了,她的一生又得到了新的圆满。
现在想来,称她为精神贵族倒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她的学术钻研精神与人生价值的思考仍然是一代人的标杆。她的朴素、沉稳、优雅,不仅会流传于她的文字之中,更会流传在无数读者的心里。
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纯粹的学者,诚然《我们仨》最多描述的是一个平凡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但若没有深厚的文化浸润,又怎能写出这样内涵丰富的文字?
“我们仨”这个家庭不富有,但没人能否认它的富足,因为一家三口的精神是极其富足的;这个家庭不显赫,但显示了生活的真实本质,平淡朴素,悠远隽永。反观现代社会,喧嚣而浮躁,很多人不愿意静下心来相处,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代替了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正如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一诗中写的那样: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所以就让我们在一片洁白的雪色中,向往并追求富足的精神和质朴的生活吧。
2019年2月9日
时常州白雪皑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