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有感
左起凤
本以为数学就是1+1=2那么自然,很多数学结论就是定理、公理,不用再花时间去验证、探索。但看到了罗鸣亮老师的《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时,第一眼就被书名吸引了,数学老师还有不讲理的吗?读完这本书以后深以为然,原来我自己真的是一个不讲理的数学老师。就我个人而言,在课堂上确实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讲理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讲理”的数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讲理”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
构建讲道理的课堂教师该怎么做?罗老师归纳为三句话:明数理,知教理,行道理。第一,“明数理”,简单地说,就是懂得数学,了解数学。在教学中,对概念、公式、定理等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而要明白其来龙去脉、知识串联,掌握每一节课教学内容“是什么”,它在板块中的位置、作用,与其他内容的纵横关联,才能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解释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要认识它?它是怎么产生的?第二,“知教理”,就是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使用范围和局限性,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所承载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问题、发现问题、遵循规律进行教学。第三,“行道理”,就是在教师明数理、知教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数学。行道理的核心是针对学生、适合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做、想、说”中展开教学,最终让学生“做得来、想明白、说清楚”。
在我之前的认知中,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这是天经地义的知识,但为什么是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毕达哥拉斯说:“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而罗鸣亮老师的《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正是“怎么知道什么”的精彩演绎。上课伊始,罗老师先出示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一个图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猜猜它是什么图形”,当学生都猜是一个长3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罗老师却出示了一个不规则图形,目的在于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感悟面积一样,但形状不同。整节课,罗老师就用它的神秘武器“信封”和一句简单的话:“你会讲道理吗?”巧妙地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在猜想中快乐地学习,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直接推导出面积公式不同,罗老师这节课始终只要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长表示一行摆了几个单位面积的小方块,宽表示摆了几行这样的小方块,长乘宽就表示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这样单位面积的小方块,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道理。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罗老师再次拿出他的神秘武器:“信封里还有最后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每行有4个正方形,有2行,谁知道它的面积?”就在学生思考、交流反馈得出:8是肯定的,可能是8平方厘米,或是8平方分米,或是8平方毫米的情况下,罗老师却再一次出乎大家的意料,拿出了一个由8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学生们集体哗然却明白了度量标准是可以变化的。
罗老师说的对,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本质,数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想数学和说数学的能力。如果过早的抽象概括,会让孩子没有讲理的空间。罗老师的课堂不断的重复让学生“讲道理”,“理”不仅表现在数学知识前后的联系性和思维性,更体现在学习的过程是渐行渐悟的。课堂教学上只有重复的让学生“讲道理”才能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公式照搬。如何做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正是我今后需要学习和为之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