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我阅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看到书名,我就不禁生出几分无奈:怎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幸福的教师呢?半学期以来,我努力调整着自己。校园的宁静让我少了些许疲惫,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让我不由自主跟着微笑。我累着,但是也快乐着……
教育是用心去经营的事业,更应该是幸福的事业,可是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又常常感到沮丧: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作业书写马虎的,下课了随意打闹的。这些都让我平添了许多烦恼与无措。
学习本身应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想象的拓展,思维的升华,其中蕴涵着无穷的乐趣。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材”,其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让学生成长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教师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它会感染到学生年幼的心灵。
毋庸质疑,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本书其中的一个章节——《没有孩子是差生》,更是让我感动的泪花闪闪。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优秀是有标准的,“差生”几乎每个学校都存在。班级里差生多,许多老师就多了烦忧,幸福感大打折扣。“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又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也就很自然地有所不同,甚至老师看他们的眼神也截然不同。
不记得在何时,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的回答也许令他很失望:“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我想,如果我们多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去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那么所谓的“差生”是否也能大放异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