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在开课前通过学生收集的关于竺可桢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交流在收集的资料中谈谈对竺爷爷的认识,再进入课文,有利于更亲切地走进文本。课文中虽然只是讲述的关于竺爷爷细致观察的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第二课时结束后,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缺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引导,比如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想要知道的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在课堂上单纯停留在“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切身地从人物形象到人物品质的过度体会,这些都是需要仔细斟酌和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