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在设计与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图片欣赏,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判断、鉴别透视规律。
导入奇怪有趣的现象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通过一组图片展示眼睛看物体的成像规律,物体不同的位置在眼睛中成像的不同,形成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接着通过教材中生活中的图片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阐述透视来源于生活。
随后利用双手做游戏,让学生更真实具体的发现与探究近大远小,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快速、有效的认识此规律。
如何表现“近大远小”这是一个难题,这不仅仅是在画面中把物体画出简单的前大后小的画面,绘画时还要讲究构图,物体的前后遮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的现象,特别是近实远虚的现象在绘画中难以表现。
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让学生观察街道、铁路、建筑、人物和树木的远近变化,把生活中这些常见的近大远小现象画出来,考验学生是否能画出纵深感。在作业讲评时也让学生互相多观察,多交流,找出画面中是否有错误的现象出现,再次进行表现,最后进行讲评,不光要看是否表现出近大远小的现象还要关注作业构图和色彩的搭配。
收 获: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不 足:
教学的调理和过度的环节还很生硬,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交流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视平线和地平线还是有点模糊,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改进措施: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有的理解的不到位,需要慢慢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