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鸟的纹样》
发布时间:2019-03-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银兰

《鸟的纹样教学反思》

本课在情境教学的铺垫下,一个美丽的关于鸟的故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个优美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不知不觉走进教材,走进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着。此时学生的情感被触动、被感染,学生的思维被拓展,自主创新的意识被激发,自然而然创作出一幅幅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极具装饰性的鸟纹样。精彩的情境故事启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有趣的教学设计铸就了学生创作的摇篮。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精彩展现了美术学科的“学科育人价值”。并成功做到了以下二点结合。

  1.故事情境和教学情境相结合

  图案课教学涉及到的技法特别多,如果对三年级的学生上成纯粹的技法课,比较枯燥、单调,学生一定很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关于鸟的化装舞会的故事,以多个情景故事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从童话故事导入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故事中设计的悬念激发着学生自主探寻变化鸟的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地为自己写生的鸟设计纹样。有效推进了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2.学生尝试和教师示范相结合

  单纯的教师示范在很多时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学生的向师心理,觉得和老师画得一样就是好的。结果学生的作品难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所以在本课示范孔雀纹样的环节中,我将学生尝试和教师示范相结合进行设计,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孔雀纹样,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并自己尝试一次如何运用点线面来添加设计纹样。教师在学生发言、学生尝试之后再示范,使得整个示范过程有了层次和递进,不仅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整个孔雀纹样设计过程,而且为接下来的学生创作打开了思路。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还期待实现小组活动和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的环节,发现小组内真正参与讨论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最后导致形成的总结归纳也只是个别的看法,使得教师设计的小组活动留于表面形式,丢失了小组合作的本质。

  所以提醒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高度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活动时的不同状态;在活动中要尽量呈现学生所能达到的不同高度和难度。有时教师往往将问题放下去以后就放手不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显然这种合作交流也是不对的,教师非但要“管”,而且当学生确实无法解决困难的时候,应适时疏导。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与观点看待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层次上进行引导发现,可以允许每一个同学先在小组里先进行交流,汇总后再在班级里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小组活动中来,最终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使得个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有个体的展现又反映了小组的整体水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