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教学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教也一样,没有思考的教学是难以有新意与进步的。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或某个环节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反思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提出问题时应指向明确。
教学识字2《姓氏歌》一课,检查自读后出示第一小节的1-4行,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完后我追问学生:这一段中有几个姓?请你将这些姓都圈起来。我以为有了之前的导入学习,孩子们能既快又准地找出文中姓氏,然而,在我下去巡视时却发现很多孩子将“姓”这个生字圈了起来,他们没有明白我的要求,是找出姓氏而不是找“姓”这个生字。于是我再一次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姓氏,我们名字的第一个字就是我们的姓,比如我的姓是高,他姓李,她姓杨,现在找出1-4行中的姓氏。这样再次引导后,之前错误的部分孩子成功找出了“李、张”这两个姓。课后思考这一环节,我认为是我问问题时“姓”与“姓氏”指意不清,从而导致孩子们未将字面的“姓”与实际的“姓氏”区分开。教案设计中不经意的模糊用语都可能导致学生反馈不佳,所以提问时用语应指向明确,避免误解。
二、 推进过程时应循序渐进。
还是《姓氏歌》一课,想让学生总结出介绍姓氏的两种方法,但教学进程有些跳跃,我在出示第一节5-6行后就直接问孩子们与刚才介绍“李、张”有什么不同,学生大都回答不出来。我找出的原因是,没有先带学生找出1-4行的规律,而这一步却是关键,必不可少。所以还是要慢下来,先找出1-4行的规律,即一问一答的形式和加一加的方法;再读5-6行,找出与前者的不同:没有问句,并追问:那你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介绍吗?再找出与前者的相同:都是加一加的方法;最后引导发现“徐”不是加一加,而是“说偏旁”的方法。这样一步一步地教学,学生才能清晰地总结出介绍姓氏的两种方法, 也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方法介绍自己的姓氏。
三、 探究识字时可小组合作。
学生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小组合作是自主识字的有力途径。在《猜字谜》一课中,我学习师父,首次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孩子们自主研究“红、时、动”这三个字,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①最难读的音②最巧妙的识字方法③最精彩的生字运用。学生们第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有些小组研究充分,讨论热烈,但有些小组还理不清形式,说不出所以然。课堂中控制讨论的音量,鼓励学生自信上台发言,也必须保证其他组的倾听度,这些方面,在以后的每一次小组合作中都需注意。
希望以后自己能更勤快一些,及时记录更多的细碎想法与思考吧。课堂中的遗憾与问题越来越少,还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