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看到一个个光鲜红润的大桃子,我又想对王大伯说些什么呢?细品课文,贯穿全文的主线也可总结出几条:“我”的心理变化;时间、季节转换的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三进桃园的所见所想。我在教学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的,紧紧扣住课文中的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在朗读中感悟,利用三对关联词展开说话训练,同时突破教学难点,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最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平常的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学生议论纷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瑞峰同学说的杯中水,“减少了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还有孙旭东同学说“减少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增加了自己好习惯形成的机会”,孩子们找到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完这一篇文章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只有善于捕捉和选取了一个阅读中心话题的,才能在阅读教学时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减少”是为了“增加”。只有这样才能花繁叶茂,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