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一、读思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哲理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为促进学生读思结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设置悬念:布置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尝试切苹果。这样的预习作业突破了以往的阅读方式或是生活观察方式,采取实践方式来完成,一方面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乐于尝试;另一方面学生在切苹果的过程中,要思考怎样切、切成什么样等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进行读思结合。当回归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课文中读到小男孩的故事,会将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更好的了解课文。
二、突破定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动手实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鲜的课题。 尽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尝试了切苹果的实践活动,但在阅读整篇课文,受到文中小男孩切法的启迪后,再进行一次切苹果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是我在授课时,带了几个苹果进行实验,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切苹果寻找五角星。比如按照小男孩的做法拦腰切,在看到苹果中央呈现出五角星的图案时,很激动;还可以另辟蹊径斜着切,切出了四叶草的图案;还可以竖着切,还可以避开中间的核,只切去一部分等等,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被完全释放出来,每个学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
三、链接生活,提高学生思维意识
文学作品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也离不开链接生活。在教学中,我运用切苹果的实践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更理解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搜集创造小故事在课上交流分享。有些学生联想到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这些都是变换思维解决问题的先例。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联系生活,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迅速内化,使之融入思维意识之中。更好理解文中“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