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杨柳青》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9-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姚明珠

朱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步教学设计都环环相扣。教师指导细腻、易于理解。学生学得很满足:学扬州方言、学扬州民歌。《杨柳青》是一首扬州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本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曲调变化较自由,旋律起伏大,节奏跳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造成一种诙谐的情趣,增强了扬州民歌的风格。本节课朱老师渗透了音乐相关文化;学习了扬州方言;一切教学都从音乐本体入手,层层递进,挖掘彻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存在的不足:

1、民歌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方言演唱最具地方特色。虽然课堂中学生积极学习了音乐,而且活起来了,但是建议把教学重点要略作调整。

2、本节课是一首江苏民歌,可从江苏民歌《打麦号子》作为导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