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三月评课
发布时间:2019-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宏露

三月评课

在三年级“十岁成长礼”举办之前,我们在本部一楼多媒体教室聆听了花叶老师和三(3)班孩子的一堂主题为“点燃十岁生日蜡烛”的班队课。本节课抓住三年级学生“十岁成长仪式”这一重要节点,进行仪式教育。仪式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日常教育,增加学生的回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这是一节有温度、有深度、有美度的课程。首先主题有温度。课堂围绕“成长礼”精心组织,不仅有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更有众多家长也参与其中。整个课堂充满了感动与温暖,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第二,育人价值有深度。成长包括外在的成长和内在的成长。成长不仅仅意味着身高、体重和年龄的变化,也不仅仅在于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能,更在于明白并践行着感恩、责任、担当与合作。例如,“走出课堂,垃圾分类”环节体现对社会的责任,“聆听寄语,感恩有你”环节体现对父母的感恩。第三,形式有美度。课堂形式丰富多彩,有“快乐成长猜猜”、“家长孩子互读书信”、“孩子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切生日蛋糕”等环节。这些形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体现着成长的足迹。

第二,整个课堂生长感不足,没有放大教育意义。花叶老师的反思体现她为这节课做了许多许多的准备。例如,提前调查家长是怎么为孩子过十岁成长礼的,让孩子给家长写邀请等等。但是为了不和年级组的“十岁成长仪式”有形式上的冲突,花叶老师不得不删减改动很多环节。这使得课堂一些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该有的教育意义。例如,在“快乐成长猜猜”的环节,播放部分同学婴儿时期照片,让其他同学猜。但是由于照片年龄过小以及屏幕滚动快速,导致没有可猜性。此环节在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再与后面的环节相呼应,突显成长的意义。但是由于呈现状态不佳,大大减少了了它的教育意义。

第三,没有深度挖掘教育资源。本节课争取了家长资源,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例如:家长与孩子互读书信环节只是选取了几位家长和学生做代表。参加的家长和学生肯定是融入其中,但是绝大多数没有参加的家长和学生就显得游离其外。除此之外,课堂的大部分环节都呈现的是点对点而不是面对面。又如,在孩子朗诵给家长的一封信中,一个小女孩在朗诵时情不自禁地流泪。这是一个极好的资源。教师可以适时介入,问问孩子为什么读着信就哭了呢?你是想到了什么吗?进一步挖掘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这种由内而发的真实感受肯定能牵动在场的每一位学生以及家长。也就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教育意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