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4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4-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翔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的神奇秀美,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一、以读书为主线。

  常说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就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学生自读、默读、齐读、抓关键词语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黄山奇松的“奇”, 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 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寻找三大名松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谈论最喜欢哪一棵,为什么,分析“奇”在哪里,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迎客松的奇,奇在位置,奇在形态,奇在精神。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分析陪客松和送客松。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黄山奇松。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1、让学生看迎客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枝干遒劲”、“枝干盘曲”、“天然盆景”等词语的意思。2、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黄山奇松,学会详略得当的写法。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三、以诗歌识记文本。

  在教学三大名松时,总结的部分展示了有趣的诗歌,让学生趣味的学习课文。让学生去理解诗歌的这个过程是同样也是学生理解文本,并把语言文字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如迎客松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每次提出问题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回答问题应该逐个回答而不是全班齐答。同时课堂上要更注重思维慢,落后的学生,并针对性指名回答问题。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