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在这篇课文里,我觉得值得学生去品味、去思考的词语、句子太多了,如:“远近闻名”、“挥舞”、“疯长”、“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可以让学生发展思维进行说话训练的地方也有几处:文中的“我”满怀好奇,如果是你,此时王大伯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看着满树的桃花,我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看到一个个光鲜红润的大桃子,我又想对王大伯说些什么呢?
在教学中,我以主人公“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的,紧紧扣住课文中的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在朗读中感悟,利用三对关联词展开说话训练,同时突破教学难点,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最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平常的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学生议论纷纷,比如:有同学说:“减少了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还有同学说:“减少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增加了自己好习惯形成的机会”,孩子们找到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但在学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许多孩子还是无法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其次,在体会心理和练习朗读板块,对于“我”内心情感的变化掌握不够,主要是对于不同时间段的过渡还缺乏更好的引导,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实现情感的共鸣。这些都是教学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值得我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