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徐老师讲的《夹竹桃》一课,受益匪浅。《夹竹桃》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本文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徐老师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教态自然、大方,以读促教,读中感悟。亮点很多:
一、注重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本节课的教学看,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好。首先字词认读准确,然后朗读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徐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各方面的基础都很扎实。
二、问题设计精练,学生容易思考,并且环环相扣。
如:在第二次读文时,徐老师让学生快速浏览,并画出中心句。当学生指出中心句后,师问“这句话与哪句话相照应?”“从这儿可以看出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根据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可以分几段?”紧接着徐老师又追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夹竹桃的?”学生说出“花色”、“韧性”、“幻想”后,教师相机板书。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在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一下就把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清晰地印在了听者的头脑中,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设计不但使整堂课效率高,而且易于理解课文。
三、过渡自然,如蜻蜓点水,顺理成章。
如:在讲完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后,徐老师说“夹竹桃一年四季都奉陪了哪些花?齐读第四自然段。”简洁的语言一下就把学生带到了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
四、学法指导到位,细节处理得好。
如:在教学多音字“夹”时,先指出在本课中的读音是“jiā”,接着从字义分析让学生知道何时读“jiá”,再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清楚何时读“gā”,这样的教学方法相信没有人会记不住这个多音字。
五、抓信时机,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文本是很好的德育教学材料”,的确如此,因此,徐老师在讲解“红白两色珍竹桃融洽相处的时候”,适时出示课件:季羡林老先生的四句话“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德育教育。
六、由花及人,升华主题,加深理解。
在讲解夹竹桃的韧性之后,徐老师出示了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资料,让学生明白季老先生就是具有夹竹桃这种坚韧品格的人,这也是季老先生喜欢夹竹桃的原因,并让学生举生活中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和物的例子。这样由花及人再拓展的设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这节课的优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实在不胜枚举。
提点建议:
一、课标中指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字词教学认读生字词之后,是否可以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再让其他学生说说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呢?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好,相信他们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除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外,第六自然段也是重点段,而且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徐老师教学时能自己声情并茂地范读,并让学生去想象,这种方式虽然很好,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如果我设计的话会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丰盈意象。再问“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再进行充分地朗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再来完成写话练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课本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就更加能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自然结合、和谐统一,学生在背诵时也会更加容易。